《出土文献》丨刘云:说金文中的“飧”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出土文献 Author 刘云
阅读本文前,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“简牍学”,再点击关注,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。每天都有更新,完全是免费订阅,请放心关注!
说金文中的“
刘云
河南大学文学院
摘要
金文中的“
金文
金文中的“
我们先来讨论一下“
燕侯作
大师作孟姜
冑自乍
叔夜铸其
黃大子伯克作其
作皇考献弔
对于这类“
单育辰先生应该是意识到了上述问题,将“
我们认为这类“
“
“
古书中有一种昆虫叫作“螬蛴”(《释文》引司马本《庄子·至乐》),又叫作“蟦蛴”(《本草经·虫兽三品·中品》),还可以单称“螬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或“蟦”(《尔雅·释虫》)。[11]此可证“螬”与“蟦”可通,也即“曹”与“贲”可通。“曹”及从“曹”声的“遭”与“造”在传世古书及出土文献中常见相通。[12]据陈剑先生研究,“造”字的基本声符是“艸”的初文。[13]可见“曹”与“艸”可通。同样据陈剑先生研究,甲骨文中的“遭”字甚至直接以“艸”的初文为声。[14]“艸”与“卉”为一字分化,是一对同源词。[15]“贲”从“卉”声。此亦可证“曹”与“贲”可通。“曹”属幽部,“贲”属文部,而且“贲”是“
“
上古音“飧”属心母文部。“
古书中与“飧”通用的“馂”从“夋”声,“夋”与“允”本为一字。“
“飧”与“食”意思相近。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既言“不素食兮”,下文又因协韵而变“食”为义近之“飧”,云“不素飧兮”,孔颖达疏:“飧是饭之别名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“有饛簋飧”,毛传:“飧,熟食,谓黍稷也。”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“致飧如致积之礼”,郑玄注:“飧,食也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“僖负羁馈飧”,韦昭注:“熟食曰飧。”
这种“飧”字在古书中或作“馂”。《广雅·释器》“孰食谓之馂饔”,王念孙《疏证》:“馂,读若飧。……昭二十五年《公羊传》‘馂饔未就’,何休注云:‘馂,熟食。饔,熟肉。’馂饔,即飧饔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:‘厘负羇遗之壶馂而加璧焉。’壶馂,即壶飧。是飧、馂古通用。”[18]
上揭《广雅》《公羊传》中的“飧(馂)”字,都与“饔”字连用。两者连用的例子又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飧而治。”“飧”与“饔”析言有别,浑言则无别。孙诒让云:“析言之,则朝食曰饔,夕食曰飧;通言之,则凡熟食并曰饔飧。朝聘致饔飧,则为凡食物之通称,餁腥兼备,不止熟食矣。”[19]
金文中的“饔”字或修饰青铜器的自名。伯硕
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金文中“
伯康簋(《集成》4160)云:“伯康作宝簋,用飨朋友,用
伯康簋中“
“飨”在金文中不仅可以作动词表示宴飨之义,还可以修饰青铜器的自名。复公仲壶(《集成》9681)云:“复公仲择其吉金,用作飨壶。”其中的“飨”修饰该壶的自名“壶”。学者多将“壶”归入酒器、水器,其实古人也在壶中盛放食物,壶也是一种食器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晋文公出亡,箕郑挈壶餐而从。”而且有的青铜器壶自称“食器”(参姚季壶,《铭续》[25]823)、“食壶”(参曾伯克父壶甲、乙,《铭三》[26]1062、1063)。
可见,在金文中“
说到这里,我们不难发现,《周礼·天官·外饔》“凡宾客之飧饔飨食之事”中所提及的四种最为重要的宴飨宾客之事:“飧”“饔”“飨”“食”,都已出现于金文之中,而且四者用法比较一致,都可以修饰食器自名。而且,四者的共同点还不止于此,它们也都可以作动词表示宴飨之义。作为动词的“
1.
(1)大师作孟姜
冑自作
叔液自作
(2)伯康作宝簋,用飨朋友,用
敔作宝簋,用
2.饔
(1)伯硕
(2)用羹鱼腊,用饔宾客。(徐王
用饔其诸父、诸兄。(曾子仲宣鼎,《集成》2737)
3.飨
(1)复公仲择其吉金,用作飨壶。(复公仲壶,《集成》9681)
(2)伯戜父作宝齍鼎,其朝夕用飨朋友。(伯戜父鼎,《铭图》2189)
用自作醴壶,用飨宾客。(曾伯陭壶,《集成》9712)
4.食
(1)芮公作铸食鼎。(芮公鼎,《集成》2475)
蔡侯申之食簠。(蔡侯簠,《集成》4490.2)
齐侯作食敦。(齐侯敦,《集成》4638)
(2)谏作宝簋,用日食宾。(谏簋,《铭图》4528)
用实稻粱,用食诸母、诸兄。(邿召簠盖,《铭图》5925)
金文中出现上述现象,恐怕不是偶然的。我们认为,这说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字资料是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的。
金文中还有一个“
古书中常见“壶飧”(“飧”或作“飡”“湌”等)的说法,指壶中的食物。《左传》僖公二十五年:“昔赵衰以壶飧从,径,馁而弗食。”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谚有之曰:‘觥饭不及壶飧。’”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:“臣有父,尝饿且死,君下壶飡饵之。”《说苑·复恩》:“宣孟与之壶湌、脯二朐。”壶中的食物称为“壶飧”,那么盛放食物的壶称为“飧壶”,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。可见,将“
不过,此处“
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,将“
上文我们从用字习惯的角度,将“
《说文》“食”部:“
修,各本作“滫”,误,今依《尔雅音义》引正。脩,《仓颉篇》作“
王筠云:
《诗·泂酌》“可以餴饎”,传云:“餴,馏也。”《释言》“饙、馏,稔也”,孙注:“烝之曰饙,均之曰馏。”《内则》“滫瀡以滑之”,注:“秦人溲曰滫。”又“糔溲之以为酏”,注:“糔溲,博异语也。糔,读与滫瀡之滫同。”综此诸说论之,烝米半熟,以水溲之,是之谓“饙”。以籔滰其所饙,再入甑馏之而均熟矣。毛传浑言之耳。[30]
朱骏声云:
如今北方蒸饭,先以米下水一涫漉出,再蒸匀熟之,下水涫之,曰“饙”,再蒸之曰“馏”。《尔雅·释言》:“饙,稔也。”《诗·泂酌》“可以饙饎”,疏引《说文》:“饙,一蒸米也。”毛本作“餴”。《释名》:“餴,分也,众粒各自分也。”[31]
三家的注解比较有代表性,故胪列于上。古书中与“
王筠和朱骏声的说法中提及“烝米半熟”“蒸匀熟之”,显然是受到了“蒸之曰饙”“饙,一蒸米也”等故训的影响。但这些故训并不完全一致,且语焉不详,不可详考。因此,《说文解字诂林》及《尔雅诂林》中诸家对“
总之,我们认为段玉裁对“
“飧”有水浇饭的意思,“
《说文》“食”部:“
“
这样看来,“
知道了“
另外,古书中有“簋飧”“壶飧”“盘飧”,而金文中有与之呼应的“
金文中还有表祈求义的“
邾太宰簠:“隹正月初吉,邾太宰欉子
邾太宰簠盖:“隹正月初吉,邾太宰欉子
“
附记:本文蒙王子杨先生及匿名审稿专家审阅指正,谨致谢忱!
注
释
⃰ 本文为“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”资助项目“河南古文字资源调查研究”(项目号:G1426)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《汉语大字典》修订研究”(项目号:21&ZD300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[1]参张桂光主编:《商周金文辞类纂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4年,第1108—1109、2214页。“
[2]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:《殷周金文集成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4—1994年。
[3] 参李圃主编:《古文字诂林》第5册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3年,第323—325页。
[4]马薇庼:《彝铭中所加于器名上的形容字》,刘庆柱、段志洪、冯时主编:《金文文献集成》第37册,北京:线装书局,2005年,第499页。
[5] 参丁福保编纂:《说文解字诂林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8年,第5331—5333页;朱祖延主编:《尔雅诂林》,武汉:湖北教育出版社,2014年,第942—946页。
[6]吴镇烽编著:《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年。
[7]陈英杰:《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》,北京:线装书局,2009年,第474页。
[8] 单育辰:《释“
[9] 孙诒让:《古籀余论》卷二《杞伯𥁏》,刘庆柱、段志洪、冯时主编:《金文文献集成》第13册,第83—84页;冀小军:《说甲骨金文中表祈求义的
[10] 龙宇纯:《上古音刍议》,《”中研院”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》第69本第2分,台北:”中研院”历史语言研究所,1998年,第380—389页;李家浩:《楚简所记楚人祖先“
[11]参王念孙撰,张靖伟等校点:《广雅疏证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6年,第1738页。
[12] 参陈剑:《释造》,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》,第148—149页。
[13] 陈剑:《释造》,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》,第127—176页。
[14] 陈剑:《释造》,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》,第144—150页。
[15]参李家浩:《楚简所记楚人祖先“
[16] 《说“
[17] 参陈英杰:《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》,第465页;李家浩:《楚简所记楚人祖先“(鬻)熊”与“穴熊”为一人说——兼说上古音幽部与微、文二部音转》,《文史》2010年第3辑,第26页。
[18] 王念孙撰,张靖伟等校点:《广雅疏证》,第1257页。
[19]孙诒让撰,王文锦、陈玉霞点校:《周礼正义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7年,第204页。
[20] 陈英杰:《青铜盘自名考释三则》,《中国文字研究》第19辑,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2014年,第25—26页。
[21] “
[22] 参杨树达:《积微居金文说(增订本)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7年,第148页;单育辰:《释“
[23] 在今本《说文》中“湌”是“餐”字重文,这是有问题的,桂馥、俞樾都指出“湌”当是“飧”之重文,今本将“湌”错属“餐”下,冀小军先生又有补论,“湌”是“飧”之异体已无疑义。参冀小军:《“觥饭不及壶飧”旧说辨正——以〈篆隶万象名义〉印证〈说文〉一例》,《中国文字》新38期,台北:艺文印书馆,2012年,第29—31页。
[24] 参孙诒让撰,王文锦、陈玉霞点校:《周礼正义》,第201—205、277—278页。
[25]吴镇烽编著:《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6年。
[26]吴镇烽编著:《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20年。
[27] “
[28]参诸祖耿编撰:《战国策集注汇考(增补本)》,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08年,第1732页注7;王利器注疏:《吕氏春秋注疏》,成都:巴蜀书社,2002年,第1169页;黄金贵:《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(新一版)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6年,第528页;冀小军:《“觥饭不及壶飧”旧说辨正——以〈篆隶万象名义〉印证〈说文〉一例》,《中国文字》新38期,第46页;陈剑:《〈周驯〉“为下飧而餔之”解》,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,2016年6月18日。
[29]段玉裁:《说文解字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3年,第220—221页。
[30] 王筠:《说文解字句读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8年,第181页。
[31] 朱骏声:《说文通训定声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4年,第815页。
[32]丁福保编纂:《说文解字诂林》,第5331—5333页;朱祖延主编:《尔雅诂林》,第942—946页。
[33]徐中舒主编:《汉语大字典》,成都:四川辞书出版社,2010年,第4764页;罗竹风主编:《汉语大词典》第12卷,上海:汉语大词典出版社,1993年,第579页。
[34] 上文讨论的金文中的“
[35] 《甲骨、金文中表祈求义的“
原载《出土文献》2023年第3期,引用请据原文。本刊文章已收入“中国知网”,欢迎各位读者下载阅读。
“语言学”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、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;
“简牍学”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、学术信息;
“讲座与学术”专门发布语言、文学、历史、教育、哲学、社会、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。
敬请新老朋友关注“语言学”“简牍学”和“讲座与学术”公众号,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!
推荐阅读惊天发现,秦简《乘法口诀表》领先西方600年,改写数学发展史!
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;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,我们崇尚分享。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(来源:简牍学)。
转载仅供思考,不代表【简牍学】立场。
最近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,文章不再按时间轴排列了。不想错过最新推送的你,就把“简牍学”设为星标吧~
第一步:点击顶部蓝字“简牍学”进入公众号主页
第二步:点击右上角“...”
第三步:点击“设为星标”
编辑:马玉倩
审核:唐 诗
来源:公众号“出土文献”
牍
学
岁月有痕
简牍溢彩